部分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电路,你了解多少?详解来了
电动自行车充电器
给电动车的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充电,必须借助充电设备完成。充电设备型号丰富多样,通常根据是否配备工频变压器进行划分,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。功率较大的设备普遍使用环形工频变压器,这种变压器虽然转换效率不高,但能够提供较大的电流,最高可达三十安培,并且运行非常稳定可靠。所有货运电动三轮都依赖它,而容量低于30Ah的电池普遍运用开关电源方案,这种方式能提升效能,同时舍弃了庞大的工频变压器,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输出的最大电流通常为2A。
1.采用开关电源技术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器
(1)山东GD36充电器
电路原理图在图12中呈现。该充电器采用半桥式结构。主要性能参数包括:输入电压范围在170至260V之间,输出电压为44V且可调节,最大充电电流能够达到1.8A,而浮充充电电流则介于200至100mA之间。
1)电路原理
这个充电器的线路构造包含六个主要环节,分别是电网电压的整流与过滤,采用自激和他激相结合的半桥转换方式,通过脉冲宽度调制进行控制,实施电压管理,执行电流管理,以及进行输出端的整流和过滤。
交流电源220V/50Hz通过桥式整流电路由二极管D1至D4处理,再经由电容C5到C7进行滤波,从而产生约310V的直流电平,这个直流电平是提供给开关变换器的能量来源。
该半桥式输出电路包含多个核心部件,例如Q1、Q2、B2以及B3等。
该电路采用自激方式启动,其控制部分所需的辅助电源由电路自身产生,无需另外配置。自激振荡现象的产生是基于磁心进入饱和状态这一特性,具体运作方式如下:当电源接通后,电容C5和C6上储存的150V电压,会通过电阻R5、R7、R9和R10,为开关管Q1和Q2的基极提供必要的偏置电压。如果Q1因TR5偏置而轻微导通,那么变压器B2的②-④绕组就会产生②端为正、④端为负的感应电压,进而①-②绕组感应出①端为正、②端为负的电压施加到Q1的发射极,促使Q1加速导通。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正反馈效应,Q1会很快进入饱和状态。与此同时,③-⑤绕组感应出③端为正、⑤端为负的电压,导致Q2被阻断。
Q1进入饱和导通状态时,150伏电压为B3①-②主绕组进行充电并储存能量,线圈内部电流以及由此引发的磁场强度随时间呈现线性上升趋势。当磁感应强度达到饱和值Bm时,电感值会快速降低,Q1的集电极电流会急剧上升,其上升速度明显超过基极电流的增长,导致Vce电压升高,此时Q1会脱离饱和状态进入放大区域,进而驱动变压器B2的②-④、①-②、③-⑤绕组产生反向感应电压,这是一个强烈的正反馈效应,最终使得Q1截止而Q2进入饱和导通状态,此后这种循环不断重复,从而形成振荡。
工作原理如下:
他激动得浑身发抖,自激振荡阶段,B3的次级输出电压通过D9和D10完成全波整流,再经由C19进行滤波,从而为PWM控制电路芯片TL494提供了必要的工作电源,TL494随即启动运作,由Q3和Q4产生相位相差180度的PWM脉冲,这些脉冲通过B2⑥-⑦、⑦-⑧绕组进行感应传输,最终到达①-②或③-⑤绕组。随后Q1和Q2从自激状态切换为受外部PWM脉冲控制,交替导通。B3的次级线圈⑨-⑦、⑨-⑧产生的电压,通过D15进行全波整流,再由C21完成滤波,最终得到+44V的电压,用以给蓄电池充电。
D6和D7是两种钳位二极管,它们的作用是保护开关管Q1和Q2。保护的工作原理在于释放B3初级侧的反激能量以及漏感所储存的能量,同时消除反峰电压的出现。当Q1从导通状态转为截止状态而Q2还未导通时,D7会导通,将反激能量再用来给C6充电。而当Q2从导通状态转为截止状态而Q1还未导通时,D6会导通,将反激能量再用来给C5充电。这种方式,首先去除了反向峰值电压,其次,由于反向激磁能量能够回馈至电源,因此电源的整体效能获得了显著提升。
以TL494为核心的PWM控制电路构成。C12、R19与内部电路构成振荡环节,这两只阻容元件参数符合图表标定数值,其振荡频率大约为50千赫兹。(13)号引脚连接到+5伏电压,脉冲输出模式设定为推挽式。⑧号和⑨号引脚输出的推挽式调宽脉冲,通过驱动电路进行放大,然后传输到半桥输出部分,以此控制Q1、Q2交替导通。
R20和R24的分压结果决定了控制端④的电压水平,以此控制最大导通时间比例不超过45%。C18作为延迟启动电容,刚通电时两端电压为零,④的电位接近+5V,脉冲宽度为零。随着C18充电,④的电压会慢慢变小,导通时间比例会慢慢变大,输出电压逐步被调整。
电压调节与电流调节:电阻R26和R27充当电压负反馈采样元件,二者进行分压,将输出电压转化为采样电压,该电压被送往TL494的①号引脚以实现电压控制功能。电阻R3负责电流采样,采样电压通过电阻R13传输至TL494的(15)号引脚执行电流控制任务。电流控制的核心目的在于间接调节输出电压水平。
推挽驱动电路由Q3、Q4、B2等元件构成。该电路属于变压器耦合的推挽功率放大类型。D11、D14的功能同D5、D7,它们用于保护Q3、Q4,并将B2初级感应的反激能量反馈至电源系统。
充电状况显示主要依靠运放LM358、LED1、LED2这些部件构成。充电电流很大时,电阻R3上端电压显著低于地电压,LM358的第二个引脚电位低于第三个引脚电位,第一个引脚输出高电平,电池充电指示灯LED1亮起;充电电流较小时,即小于200毫安,+5V通过R36、R30、R3进行分压,R3上端电压稍高于地电压,LM358第二个引脚电位高于第三个引脚,第一个引脚输出低电平,电池充电指示灯LED1熄灭,第七个引脚输出高电平,电池充满后指示灯LED2亮起。充电期间某个时段会出现LED1、LED2一起亮起的中转情形。
2)调试
空载时电压为44V,通过调整R26或R27可以修正这个数值。夏季电压需比44V少1V,若是胶体电池则应更低,否则存在鼓包风险。
输出电流短路时输出电流为1.8A,改变R13可校准此值。
充电电流若达到200毫安,电池充满提示灯LED2须启动发光,通过调整电阻R30能够校准此功能。
3)小结
一些半桥式充电设备,主要采用TL494作为控制核心,其构造大体相同,TL494内部集成有多种功能电路,例如振荡器、锯齿波发生器、PWM控制器以及运算放大器等,电压稳定和电流限制的反馈信号都输入到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。再借助一个比较器芯片作为辅助,实现电流分段管理,该芯片运行需电源、通电初始、启动电路配合供电,随后由辅助电源慢慢构建稳定供电,为这些芯片运行供应动力。
这些充电器存在相似问题,比如空载时输出电压偏低,加负载后输出完全中断。大部分情况是TL494损坏,或者供电线路出现故障。空载时能输出,表示自激振荡功能正常,但控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,带负载后自激条件被破坏导致停振,输出电压因此消失。
针对不工作且无输出的半桥充电器,若熔断器失效,应先判断两个开关器件有无损坏,在调换PNP管后,需确认2.2Ω电阻及邻近部件是否完好。调整组件后进行通电测试,设备依旧无负载运行,但需在市电接入位置加装一个普通的100瓦白炽灯,在启动设备时,白炽灯会短暂点亮随后变暗,与此同时半桥式充电器的所有指示灯均能正常工作,表明设备已基本修复,可继续其他工作;倘若白炽灯持续发光且亮度无变化,则表明充电器存在其他问题。
部分开关管故障现象是控制芯片功能正常,从整流电路到功率管均无问题,唯独稳压调节环节出现异常。由于控制芯片输出的脉冲宽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,导致其持续增大,最终引发功率管的过载损坏。更换功率管后,建议采用稳压电源为控制电路供电,通过人工调整稳压反馈的电压值,同时利用波形显示器监测脉冲宽度的变化情况。
确保充电器维修安全至关重要,必须明确电路哪些部分连接着市电,哪些部分没有,然后才能开始操作,避免带电接触内部线路和元器件,使用万用表检测时,应先断开蓄电池和市电连接,对电容进行放电处理,至于滤波电容的放电,可以用普通的白炽灯泡来完成
充电设备的选择至关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蓄电池的存续时长。以十二伏蓄电池为例,浮充电压设定在十三点五伏到十三点九伏之间,可以持续进行。通常情况下,输出电压不宜高于十四点二伏,否则容易导致蓄电池出现水分流失现象。必须注意:在调控充电电压时,胶体蓄电池的电压应当适当调低;在夏季,电压也需调低,降低的幅度为每度温度对应每格(十二伏蓄电池对应六格)四毫伏。修理充电设备,首先要确定电压负反馈环节中的电压采样电阻。精通调整,降低采样电阻上半部分阻值,会导致输出电压下降;提升采样电阻上半部分阻值,则会使输出电压上升。亦或采取相反操作,减小采样电阻下半部分阻值,输出电压会上升;增大采样电阻下半部分阻值,输出电压则会下降。接下来要确定充电电流测量电阻,以及电流检测对比电路,并了解如何调节不同时期充电电流的数值。
参照电位基准,解析电流检测比较器构造时很关键。由于充电器电流检测比较器的集成电路采用单一电源供电,比较器一侧与地相接,另一侧则连接取样电阻,而取样电阻上的电压通常为负值。
(2)石家庄某公司单激式充电器
充电器的电路图参见图13,单激式充电器的启动电路与半桥式存在差异,通常直接从市电经过整流和滤波得到的稳定直流电供电,集成电路多选用UC3842、UC3845和UC3844N,偶尔也会使用结构更为简单的三端开关式TOP226集成模块,UC38xx系列属于电流控制型PWM单路输出专用芯片广泛用于电脑显示器电源、电动车充电器等电源类产品。
UC38xx与TL494功能相近,内部设有振荡器,误差放大器,脉宽调制电路,以及PWM芯片所必需的参考电压产生等核心部件。该器件具备三项显著特性,采用图腾柱式输出设计,输出电流能够达到1A,可以直接驱动功率开关VDMOS管,并且拥有内部可调节的参考电源。能够实施低压锁定,这种具备锁定功能的脉冲宽度调制,可以执行单个脉冲的电流控制,也称作逐个周期控制。
图13里R18、D5、N5这些元件构成了启动和供电电路。通电的刹那,市电经过整流和滤波得到的平直直流电,借助R18为UC3845⑦脚供电以启动电路,这个时刻D5处于反向偏置状态因此截止。UC3845开始运作后,开关变压器各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,副线圈输出的电压通过D4进行整流,然后给N5进行稳压处理,D5转为导通状态,为UC3845供应稳定的工作电压,至此启动和供电过程完成。图中LM393是一个改进型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,承担市电过压防护功能,一旦市电出现超压,比较器会切换状态,第一引脚变为低电位,二极管D3随之导通,进而切断UC3845的运行。负责输出稳定电压的负反馈机制电车江湖,包含光电耦合器、基准电源N6、电阻RV1、R27、R26、R23等元件。稳压过程是这样的,输出电压若因某些因素而升高,那么流过光电耦合器中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就会变大,光线强度也随之增强,进而导致光电耦合器的光电三极管更加容易导通。随着内阻的降低,UC3845的②脚电压会随之上升,这会使得PWM的占空比减小,最终结果是输出电压被拉低。相反的情况是,增加PWM占空比,那么输出电压就会被推高,从而实现自动调节并稳定输出电压的功能。
1)过流(过载)保护
过流检测信号源自电阻R3与R4。当开关管发生过流情况时,UC3845的③引脚电压会突破1V阈值,其内部电路随即切断电源输出,从而达成过流(亦称过载)防护功能。通过调大取样电阻的阻值,能够将触发保护动作的电流设定点调高,同时电源的输出能力也会随之降低。
2)过压保护
LM339的四个电压比较器A、B、C、D的反相输入端电压都设定为+5V。比较器A和B负责监测输出电压,在输出电压较低,也就是充电刚开始的时候,A的第二个引脚呈现低电位,导致低压指示灯LOW点亮,同时B的第一个引脚也为低电位,使得高压指示灯HI也亮起;而当充电电压逐渐上升时。A状态转换,低压指示灯关闭,高压指示灯仍然点亮,当电池电量充足时,电池电压上升,B状态转换,①端口变为高电位,高压指示灯熄灭。同时,C的(13)引脚变为高电位,D的(14)引脚同样变为高电位,N7开始导通,J1触点吸合,J1-1(常闭触点)断开,将取样电阻R4接入电路,增大了电流取样电阻的阻值,开始控制输出电流下降,进入浮充模式。这组元件N4、W1、R8、R7组合成一个12V的稳定电压源,这个电源专门用来给12V的继电器供电。
(3)天能TN-1智能负脉冲充电器
图14为天能TN-1智能负脉冲充电器电路图,该充电器核心构成属于标准的半桥式两段充电器,与先前说明的图12充电器大体相似。下面着重阐述负脉冲充电环节的运作机制,此部分电路包含放电开关、负脉冲施加调控以及脉冲振荡器三个组成部分。
三极管Q6和Q7同时导通时,它们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会直接连接电瓶,使电瓶开始放电。当Q6和Q7截止时,电瓶能够重新进入充电状态。Q5和Q6之间是直接连接的,通常称为达林顿管。Q6的导通情况受到加载负脉冲信号和振荡器信号的双重影响。加载负脉冲信号是由IC3的C端和D端共同形成的。D连接成反相器,电路中与非门两个输入并联可视为一个非门,当C的两个输入都为高电平时,③脚变为低电平,经过D反相后使Q6导通,从而给电瓶放电。C的②脚接收到多谐振荡器每秒产生的1个正脉冲,该脉冲的脉宽为3毫秒。C的①脚则连接到两阶段电流检测电路IC2的①脚,在恒流充电期间,①脚呈现高电平状态。只有在此时,负脉冲才会发生作用。
这个振荡器利用IC3的A和B引脚以及C24和C25两个100kΩ电阻组成了典型的多谐波振荡电路,它的充电和放电时间周期不一样,输出高电平持续时间为3毫秒,而低电平则保持1250毫秒。采用负脉冲进行充电能够增强电池的接受能力,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温度;国内有说法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电池的硫化现象,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充电器在电池放电期间并不会切断充电回路。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佚名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ianchejianghu.com/weixiuanli/308.html